|
洪峰过境武汉,这些建筑见证了历史 二维码
191
发表时间:2020-07-15 20:38来源: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▍一墙之隔,干湿分离(摄影/沈忱Stephen) ▍防洪纪念碑建于1969年,为“毛泽东同志为武汉人民战胜1954年洪水题词”而建的纪念碑。 毛泽东亲笔题词:“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,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。 1954年,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,武汉关水位达到29.73米(至今仍是最高水位),洪量相当于黄河、淮河、海河三大水系总洪量的10倍。 当年长江边的136公里堤防底子薄弱,最高仅29米,低处26米。“武汉防汛总指挥部”紧急成立,工人、农民、解放军、学生等近30万人参与前线抗洪,全国驰援武汉麻袋、草袋等物资。 经历了一百个日日夜夜艰苦卓绝的斗争,洪水终于在10月3日退到警戒水位以下。 ![]() ▍始建于明洪武年间,至今已有600年历史。龙王庙位于汉口长江与汉水交汇处的左岸,自古就是汉口防洪的关键,因市民在这一带修庙祭神祈福而得名。 龙王庙大堤上曾经树立过5次生死牌,分别是1996年、1998年、1999年、2016年和2020年。 2016年,6月30日-7月6日,武汉两天泼下22个东湖,一个星期下了半年的雨。上游的江水也聚在武汉段。 截至7月6日,全市有60万人巡堤查险;武汉地铁运送乘客80万人次,准点率达99.8%;长江隧道6日凌晨局部进水,经2个小时排渍恢复畅通。 那段时间,武汉创下了周降雨560.5毫米的纪录。武汉人民也创造了排渍的历史:中心城区超九成渍水一夜消退。 ▍江汉关于1924年落成后便成为武汉的标志性建筑,后定名武汉关,距离武汉关水文站不过几十米。武汉关水文站监测着武汉市的汛期水位。 1931年,江汉关大楼一楼淹水,海关工作人员和报关人员靠划子进出。大楼外面现在有1954年的水位标志牌。 ![]() 在危难与挑战面前“不服周”,战而胜之,是武汉这座英雄之城传承千年的气节。 ![]() ▍今年没有紧张感,好奇心依旧。人们在江边看涨水。 武汉人既有不屈不挠的意志,也有众志成城的力量,更有海纳百川的智慧。从1931年到2020年,汛期洪水依旧严峻,但却不再能像从前那样动辄给武汉造成巨大灾难。 武汉人从无数次洪水中吸取经验,也学会和它共处,打造海绵城市,海绵江滩,提升排涝能力。 洪峰过境,不久之后,又可以在江滩看到翩翩起舞的阿姨,玩轮滑的孩子,人们的喜怒哀乐都说给江水听。 洪水终将退去,城市永远向前。 ✨ |